查看原文
其他

观展 | “遇见山大 拾忆青岛”:在你身边的展览,以青春书写温情记忆

葛格 若琪 婧宇 弘博网 2023-10-07


写在前面的话

国内高校博物馆如何建设与发展一直是博物馆学界和教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高校博物馆绝非一个“为了有而建”的标配,而应当有切实的规划与设想。立足于特定高校的优势学科,向公众展示科学发展与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目前高校博物馆建设的根基。然而,在为了学生、属于学生、学生动手等参与方面,高校博物馆可能做的还远远不够。


高校博物馆究竟能够为其最大公众群体——学生做些什么?“遇见山大 拾忆青岛”的展览是一个很好的实验性尝试。其价值大致包括如下方面:结合《博物馆陈列设计》课程而制作,尝试了作为理论的实践(practice as theory)和作为实践的理论(theory as practice)之间相互对话的可能性;学生全程参与其中,并通过几个阶段的评估将学生的意见纳入到展览过程中,真正关注高校博物馆的周边社区——学生的声音,践行目前学界流行的合作与参与等理念;经由情感而非知识故事讲述,促使当代大学生从机械式的点赞和海量的信息中抽身出来,真正地发现、感悟、珍惜日常生活中实物、人及其情感的价值。


作为一次实验博物馆学的尝试,如果此次展览能够在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学课程体系建设、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的争论等几个方面能够引发一些有益的讨论,那就再好不过了。


展览基本信息

展览名称:“遇见山大 拾忆青岛”

展览地点: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三楼临时展厅

展览时间:2021年5月-2021年10月

展览单位:何为初见、何为青春、何为幸事、何为告别


0

1


参与式博物馆:打造你身边的学生展览


山东大学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首先立足于所处社区,即与校区建立联系,为本校师生服务。正如徐坚在《我们需要拥有自己身边的博物馆》所言,“我们需要拥有自己身边的博物馆,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己的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展示的是面向基层的生命,也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最好的‘博物馆的未来’。”那么什么是属于身边的博物馆?什么是属于高校的展览?山东大学博物馆用“遇见山大 拾忆青岛”这一学生主题展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展览以山大学子校园生活与情感记忆为主题,希望将同学们的青葱岁月、青春故事用博物馆的方式展示与留存。作为一个为学生而作的展览,希望学生不只是作为旁观者,而是真正参与到展览和博物馆当中。为此,展览面向校区学生征集展品,共收到来自同学、社团、学院提供的1195件展品,展览内容为征集过程中展品提供者自己的叙述。那些与学生们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可能就是简单的一张证书、一本书、一封家书、一张明信片、一把伞、一件衣服、甚至是一个泡面桶,因其背后独特的美好记忆和青春故事,使它们变的不再普通。


展品征集现场


展览征集到的001号展品


“遇见山大 拾忆青岛”一展始终秉承着“源于学生、展示学生”的理念,不仅从展品到内容全部来自于学生,展览策划筹备到制作布展均由学生主导,由文博专业硕士生组成策展团队,让展览的生成过程转化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课堂。同时,展览的文创设计和展厅墙绘也邀请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进行创作,真正地让学生——这一高校博物馆的主体观众深入地、全面地参与到展览之中。


由山大学生创作的序厅墙


由山大学生拍摄、设计的展览明信片


由山大学生设计的展览主题LOGO


0

2


主题式陈列:展现校园生活多彩侧面


所有大学生都会经历从入学的兴奋、迷茫到毕业的成熟、坚定,因此展览采取暗含时间线的讲述方式,分为每个莘莘学子都会经历的阶段——何为初见、何为青春、何为幸事、何为告别,以与学校的相遇起始,以毕业的离别收尾,用一件件来自于同学们的平凡而特殊物品来诉说青春年华与美好记忆,展示校园生活中不同的精彩侧面。


展览用霓虹灯管制作的一级标题


第一板块“何为初见”通过拿到录取通知书、新生服务志愿者、入学第一件连衣裙等物品和故事展示了大家对山大的初印象以及对大学生活的遐想。展览的第二板块“何为青春”分为以梦为马、花样年华和人间烟火三部分,分别同学们追梦学习之中的奋斗与努力,多姿多彩的社团生活以及校园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确幸。第三板块“何为幸事”同样分为了三部分:得遇良师、喜获知己和心有所依,所展示的是同学们在校所收获的师生情、友情、爱情和亲情。展览最后一个板块“何为告别”设计成了开放互动的模式,在这里观众可以畅所欲言,带走或留下属于自己的山大记忆。


“何为初见”展示区


“何为青春-以梦为马”展示区


“何为青春-人间烟火”展示区


“何为幸事”展示区


0

3


第一人称叙事:个人情感记忆引发共鸣


在我国博物馆的展览中,出于客观性、科学性、权威性的需要,普遍选取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这种视角可以不受限制地对任何事件、人物展开评述,但也容易产生距离感、不利于引发情感的共鸣。而“遇见山大 拾忆青岛”展是一个关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展览,落脚点在独属于每个学生个体的情感记忆和山大故事,因此展览选取了第一人称叙事,原汁原味地呈现物品主人亲自讲述的故事,同时尽量避免对其语言与内容的加工和润色,尽可能保存其口语化和个性色彩


展品:蜂蜜罐及其说明牌


“来到山大短短两年,印象最深的,原本只有青岛挡不住的烈日,不停歇的大风。但从今往后,相册和朋友的陪伴,也会成为最珍贵、最深刻的记忆。”

——一位在19岁生日收到朋友送的纪念相册的同学这样说。


“生活是苦的,但爱就像冰糖葫芦酸里带的甜,你知道有个人,她在家等你,路再远也不算远,天再晚也不算黑了。”

——一位在校收到家里母亲来信的同学这样说。


展品:DIY友情相册

展品:一枚蒲公英


很多观众表示这样的展览方式很打动他们,每一个人都正在经历或经历过青春年少,这里的故事能产生共鸣的东西很多,其中的情感自己也能够感同身受,宛如与物主亲自交谈一般,有沉浸式的独特体验。


观众在阅读故事


来自观众的留言


0

4


展教结合:探索高校博物馆发展新路径


“遇见山大 拾忆青岛”展览基于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博专业硕士课程《博物馆陈列设计》,以开展案例教学为契机,是展教结合的实践探索,也是高校博物馆探究如何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展览在文化遗产研究院老师与博物馆业务部老师的指导下,由6名选课的博物馆方向研究生共同主导、策划,亲历一个展览如何诞生,让同学们在其中探索与学习。在展览中,观众能看到策展团队的整个新路历程,是一种幕后过程“台前化”的尝试。同时将展览与研究结合,尝试建立临时展览的影像建档规范,并鼓励参与策展的同学们就过程中的问题撰写学术论文,后期将集结于展览相关的学术图录之中。


开幕式当天策展团队于展厅合影


由学生团队创作的策展记录主题墙


这个展览还是一次实验,尝试实践了一些目前较为博物馆学界较为前沿的方法和观点。首先,在展览筹备的前、中、后阶段分别开展了三次规模不同的预调研,涉及人员约120名,通过填写问卷和访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许多来自观众群体的宝贵观点,有效地启发和指导了展览的各项工作,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数据,为后续的学术成果产出奠定了基础。其次,在展览中精简说明,用图像取代文字,并且尽可能减少策展方的主观干预,拆除展览与观众之间的藩篱,交给观众探索和体验的自由。比如在展厅的序厅部分没有设置常规的文字前言,而是用一句展览slogan和一张标有重点和亮点的手绘展厅平面图代替,即生动有趣又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预调研现场

展厅起始的标语与地图


第三,展览设计了多项双向互动展项,不同于博物馆中常见的单方面输出,能收取到观众反馈从中获取参观的信息和数据,成为观众调查的一种新方式。比如展览的入口处设置了一个“点亮家乡地图”供大家用贴纸标明自己来自何处,可用于了解参观者的省分布比例、互动意愿等信息。现已收到了467位同学的参与,其中山东地区的同学占34%,另外占比较大的省份为山西、河南。而在展览的最后,设置了留言墙与AR拍照打卡地,收获留言515条,以许愿和打卡为主,其内容可用于分析观众参观心态以及对博物馆的诉求;AR拍照1029张,可调研参与此展项性别比例、单人与多人比例等。


“点亮家乡地图”展项

AR拍照展项

展览留言区


山东大学博物馆介绍

山东大学博物馆是国内较早建立的综合类高校博物馆之一,脱胎于1986年的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文物陈列室,1995年正式成立并开放。现有藏品40600件/套,以山东大学师生考古发掘文物为主要来源。2020年山东大学博物馆成功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历史考古类一级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坐落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筑面积4.08万平方米,展厅面积9000余平方米,是目前国内高校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2016年主体建筑建设完成,2021年正式对外开放,现有基本陈列《文韵齐鲁——山东大学文物考古成果展》、《百年学府——山东大学校史展》等。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白色建筑为博物馆


《文韵齐鲁——山东大学文物考古成果展》展厅


作者:葛格 窦若琪 刘婧宇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回顾往期精彩走进自然博物馆:观众有哪些新期待 困境面前如何破局
新展 | “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迹展开幕
国家文物局公布100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
从理念形成到动态评估,博物馆“展教合一” 红色教育活动开发模式如何形成?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开幕!回顾: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中国力量中小型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怎样运营才能成功?
文物复原展示跨界京剧表演 马王堆复原动态展演9月将在湘博试运营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现已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博物馆 + 交通 | 打破边界,融入人们的真实生活

故宫博物院开启“零废弃”导游培训计划 探索“零废弃游览”新模式

国家文物局科技司关于征集2020年度文物科普微视频的通知

北京将出台政策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之城”建设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